百年风华

据史料记载,厦门在宋代是一个渔村,从明代建城直至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,也不过是一座小城,一座破城。18世纪末19世纪初,新领荟广场所在的同文顶一带还是一片荒凉之地,下面就是汪洋的大海。直至妈祖宫、龙泉宫海边渡(码)头等建城后,这些地方才渐渐填海而成,遂变成日益繁华之地。

据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介绍,民国初年,同文顶底下的寮仔后(原水仙路、晨光路)曾是厦门的一处繁华地带,那里不仅汇聚了天仙茶园等戏院,旧的电报局、电话公司、中国银行等机构均设在这里。

望高山

据《鹭江志》记载,望高石,在水仙宫后,巨石一片,下临无地,可望海外。五六月时,每日数百人登此,遥视番船,初见一点,顷刻如山,奇观也。

清道光十九年《厦门志》,在“分域略,山川”中有“望高山,在城西南,水仙宫后。高可望远,因名。山石耸立,下无临地。……石之上,镌‘水天一色’四字硕大。”

当年的望高石正对着出海口,相传每遇番船回航消息或外海捕捞的渔船入港,妇女们就上望高山盼望丈夫回来。望高石因此也称“望哥石”或“望夫石”。水仙宫和望高石,是靠海为生的老厦门人最重要的和寄托。

水仙宫

清乾隆三十一年(1766年)薛起凤主纂的《鹭江志》载道:“水仙宫在望高石下,坐山面海。祀大禹、伍员、屈原、项羽、鲁班诸神,明初所建。迁界令下,海边诸庙俱废,此独不毁。乾隆三十年,里人金长源等捐金重修,叶德芳等筹建后殿,祀观音大士。左边建寒山洞、八角亭。工竣勒石记之。”可知水仙宫建于明代,而在顺治十八年(1661年),清廷下令迁界,沿海居民内迁30里,片板不许下海以抵制郑成功,因此沿海民居和庙宇尽毁,而水仙宫却有幸保存下来,并加重修。

阮旻锡夕阳寮

阮旻锡,字畴生,幼孤,泛海求微利以养母,母没,身负土石,与父合葬鹭门。一裘三年,一履五年,终身不衣帛,是位淡泊之士。师事曾樱,传性理之学,患难与共。郑成功踞厦门时,入储贤馆,追随郑成功,参与策划军政大事。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第二年去世,清军又攻破厦门,旻锡弃家行道,云游四方,留滞燕云(北京)二十余年。郑成功孙郑克塽归顺清廷后,旻锡削发为僧,法名超全,后隐居武夷山,以教授生徒自给。康熙二十九年(1690年)返厦,时年68岁,遂隐居于望高山麓以终。

隐居处名“夕阳竂”,在“水天一色”近傍,遗址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阮旻锡能诗,着有《夕阳竂诗抄》,其所著署“鹭岛遗衲梦庵”的《海上见闻录》是研究郑成功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。史家评阮旻锡是郑思肖、谢皋羽之流亚。

水仙路

1926年至1933年间,厦门市政工程加快修筑马路。6年期间共建成中山路、大同路等45条,其中有水仙路,它自中山路至晨光路,南北走向,长126米,宽5.5米,两旁2—4层楼房,骑楼式建筑。

水仙路虽是一条小马路,当年店铺却栉比鳞次。查考资料,共有63号门牌,50多家店铺。奇苑茶行是一家老牌茶庄,以制售“大红袍”、“三印水仙”著名。旧编门牌27号是瑞麟厚烟店,以经营麒麟牌厚烟(烟丝)名闻遐迩。其他如和兴酒庄也是老字号。水仙路当年寥寥数十家店铺,竟有银行、钱庄6家、旅社3家,还有酒楼、茶馆多家,小小马路,繁荣一时。

福星旅社

福星旅社前身为名福星馆,业主林滚。

该建筑物顶部有塔楼,四面圆框镶玻璃各有“福星旅社”4字,建筑物外观颇有特色,但其中却是藏污纳垢的渊薮。甲午战后,日本占据台湾,进一步侵入福建,厦门为其图谋侵略的桥头堡,于是搜罗台湾一些浪人、社会渣滓,怂恿他们来厦门,在领事裁判权等不平等条约庇护下,为非作歹,为首的十八人,绰号“十八大哥”,林滚即其中之一,称“竂仔后林仔滚”。

福星旅社开赌场,花天酒地,偷电抗税,厦门地方当局,无奈他何。一伙浪人,持枪拒捕,还造成“台探风潮”(即台湾浪人与厦门侦探互相仇杀,延续一段时间)。据说林滚为十九路军拘捕,不知所终,福星旅社从而结束其扰乱社会的历史。抗战胜利后,该建筑物为市侨务局所在地(局长江亚醒),厦门解放后,延续为市侨务局一段时间。

但据林滚后人对此并不认同。他们称,林滚1894年出生于台湾,1915年来到厦门,先后从事码头搬运、典当、旅店业等商业经营活动,在厦门经商期间,购置及典入了竹寮巷28号、晨光路52号等几处房产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迁返台湾,1961年去世。林滚生前未担任过任何社会职务,未曾拥有过任何政治身份。


AMOYSK

广场总说 百年风华 活动预告 街头艺人 商户信息 精彩回顾 场地租赁 下载专区